从重庆主城向西驱车一小时,你会遇见一座被时光温柔以待的城市——荣昌。它不像网红景点那样喧嚣,却有着让人慢下来的独特魅力。荣昌这个名字,取自“繁荣昌盛”的美好寓意,这座位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腹地的城市,确实在低调中绽放着属于自己的光彩。
荣昌地处重庆西部,恰好位于成都与重庆两座超大城市的黄金中点。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让荣昌自古就是川渝之间的重要通道。记得我第一次从重庆去荣昌,沿着成渝高速行驶,窗外的景色从山城的层峦叠嶂逐渐过渡到浅丘地貌,那种地理变化的微妙感受至今记忆犹新。
濑溪河与清流河如同两条碧绿的丝带穿城而过,滋养着这片土地。荣昌的整个地形以丘陵为主,海拔在300-500米之间,造就了错落有致的田园风光。这种地理特征让荣昌既保留了巴渝特色,又融入了川西平原的温润气质。
翻开荣昌的历史画卷,你会发现这里的文明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。唐乾元二年(公元759年)始设昌州,明洪武七年(公元1374年)定名荣昌县,至今已有超过1250年的建城史。2015年,荣昌撤县设区,开启了新的发展篇章。
有趣的是,荣昌在历史上曾属四川管辖,直到1997年重庆直辖后才划归重庆。这种行政归属的变化,让荣昌的文化呈现出独特的交融性——既带着重庆的麻辣热情,又保留着四川的闲适从容。走在荣昌的老街上,你能同时感受到两种地域文化的和谐共存。
荣昌的文化就像一锅精心熬制的老汤,融合了巴渝文化、移民文化和本土文化的精髓。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历史在这里留下了深刻烙印,各种地域文化在此碰撞融合,形成了荣昌人开放包容的性格特征。
我曾在荣昌遇到过一位做折扇的老艺人,他一边熟练地打磨扇骨,一边用带着荣昌特色的川渝口音讲述着祖辈从湖广迁来的故事。这种文化的层叠感,让荣昌的每一个传统技艺都承载着跨越时空的记忆。
说到荣昌的经济特色,不得不提它的“三张名片”:荣昌猪、夏布和陶器。荣昌猪是全国三大优良猪种之一,那张可爱的“熊猫脸”让人过目不忘。而荣昌夏布这项古老技艺,至今仍在国际市场上焕发着生机。
最近几年,荣昌的国家高新区发展势头强劲,智能装备、食品医药、轻工陶瓷等产业集群正在形成。传统与现代在这里找到了平衡点——古老的制陶技艺与现代化的陶瓷生产线并存,手工夏布与高端纺织面料共同发展。这种产业生态让荣昌的经济既有根基,又有活力。
荣昌就像一位内敛的智者,不急于展示自己,却总能在深入了解后给人惊喜。这座城市的魅力需要慢慢品味,就像品尝当地的荣昌卤鹅,初尝或许不觉惊艳,但回味悠长,让人念念不忘。
荣昌的旅游资源就像当地老师傅做的陶器,初看朴实无华,细品才能发现其中的精妙。这里没有拥挤的人潮,没有过度商业化的喧嚣,有的只是恰到好处的烟火气与岁月静好。如果你厌倦了千篇一律的网红打卡地,荣昌会给你带来完全不同的旅行体验。
万灵古镇的美,需要放慢脚步才能体会。这座有着千年历史的滨水古镇,至今保留着明清时期的建筑格局。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,两旁是穿斗式木结构的老房子,偶尔能看到老人坐在门槛上编竹器,猫咪在巷口打盹。
我特别喜欢在清晨游客还未到来时逛万灵古镇。薄雾笼罩着濑溪河,船夫撑着竹篙划过水面,早起的居民在河边浣洗衣物。这个时候的古镇最有生活气息,仿佛时间还停留在几十年前。古镇里的尔雅书院、湖广会馆都值得细细参观,那些斑驳的木雕和石刻,记录着往昔的繁华。
值得一提的是万灵古镇的夜。当灯笼次第亮起,倒映在濑溪河中,整个古镇变得梦幻起来。找一家临河的茶馆,点一杯荣昌绿茶,听着潺潺水声,这种体验在城市里是找不到的。
作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,荣昌陶有着独特的魅力。安陶博物馆不仅是展示荣昌陶历史的地方,更是一个可以亲手体验制陶乐趣的场所。博物馆的建筑本身就很有特色,将传统川东民居风格与现代设计元素巧妙结合。
走进展厅,你会被那些精美的陶器吸引。从质朴的泡菜坛到细腻的艺术陶,荣昌陶的演变历程在这里清晰呈现。我最喜欢的是那些有着“红如枣、亮如镜”特色的荣昌陶器,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。
博物馆的体验区是孩子们的最爱。系上围裙,坐在陶轮前,在师傅指导下将一团泥土变成有形的器物,这个过程特别治愈。记得上次带朋友的孩子来,他玩得不肯离开,最后把自己做的歪歪扭扭的小杯子当宝贝一样带回家。
濑溪河是荣昌的母亲河,沿着河流打造的生态旅游区成了当地人休闲的好去处。这里没有过度开发,保持着比较原始的自然风貌。你可以选择徒步、骑行,或者乘竹筏顺流而下,用不同的方式感受濑溪河的美。
春季的濑溪河畔最美,油菜花开成一片金黄,桃李争艳,宛如世外桃源。夏季这里绿树成荫,是避暑的好地方。我习惯在周末的早晨来濑溪河边跑步,看着晨练的老人、垂钓的爱好者、写生的学生,感觉整个荣昌的闲适生活都浓缩在这条河边了。
生态区内还设有观鸟台和湿地科普区,适合带孩子来亲近自然。如果运气好,能看到白鹭等水鸟在浅滩觅食的画面。
除了以上几个主要景点,荣昌还有一些不太出名但很有味道的地方。
古佛山景区是荣昌的最高点,登顶可以俯瞰整个荣昌城区和周边的田园风光。山上的佛教文化园宁静祥和,即使不信佛,来这里走走也能让心情平静下来。
清升古寨藏在荣昌的乡村里,这座明清时期的古军事寨堡保存得相当完整。寨墙上的斑痕诉说着过往的历史,站在寨墙上远眺,层层梯田尽收眼底。
路孔古镇比万灵古镇更小众,商业气息几乎为零。这里的吊脚楼群临水而建,老街上只有几家为本地人服务的小店铺,时间在这里仿佛停止了流动。
荣昌的景点都有个共同特点——不张扬,需要你静下心来慢慢感受。它们可能不会在第一时间抓住你的眼球,但会在你的记忆里停留很久。就像当地人说的:“荣昌的好,急急忙忙是体会不到的。”
在荣昌待久了会发现,这座城市的性格不只写在古镇的青石板路上,更融进了街头巷尾的美食里。荣昌人对待食物的态度,就像他们做陶器一样——不追求花哨的外表,更看重内在的质地与传承。每道小吃背后,都藏着当地人世代相传的生活智慧。
说来有趣,我第一次吃荣昌卤鹅是在一个菜市场的角落。那位卖了二十年卤鹅的大姐一边切鹅肉一边说:“我们的鹅啊,从选材就开始讲究了。”荣昌卤鹅选用的是本地养殖的川白鹅,肉质紧实又不失细腻。
卤制过程才是真正的功夫活。几十种香料按比例配成卤料,老师傅们都有自己秘而不宣的配方。鹅要在老卤里慢火浸煮数小时,让味道层层渗透。最妙的是那个卤水,用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,越老越香。记得那位大姐切好鹅肉后,总会舀一勺卤汁浇上去:“这个汁才是灵魂。”
吃荣昌卤鹅一定要配米饭。鹅肉咸香适口,皮糯肉嫩,卤汁渗进饭里,简单的一餐顿时有了仪式感。现在回想起来,那不仅仅是一道菜,更是荣昌人待客的诚意。
重庆的夏天闷热难耐,这时一碗黄凉粉就是最好的解药。荣昌黄凉粉的特别之处在于它的原料——用本地产的豌豆制作,颜色自然泛黄,口感更加绵实。
制作黄凉粉是个需要耐心的活儿。豌豆要经过浸泡、磨浆、过滤、沉淀多个步骤,最后倒入大锅中慢慢搅煮。我曾在乡下见过一位老人做黄凉粉,他说最关键的是火候:“急了会糊,慢了不香。”成型的凉粉要放在竹筐里自然冷却,这样才能保持那份独特的弹性。
调味是黄凉粉的另一精髓。红油辣椒、花椒粉、蒜泥、酱油、醋,还有荣昌人离不开的豆豉酱,各种调料在碗里碰撞出奇妙的味道。吃之前拌匀,让每一根凉粉都裹上酱料,酸辣开胃,暑气顿消。
铺盖面这个名字很形象,面团被扯成铺盖大小,薄如蝉翼却韧性十足。这是荣昌人早餐桌上的常客,也是游子们最想念的家乡味。
做铺盖面的师傅都有双神奇的手。一团柔软的面团在手中几下拉扯,就变成了一大张薄而均匀的面皮。然后随手撕成不规则形状,投入翻滚的骨汤中。面片在锅里起伏,像极了随风飘动的床单。
汤底多用猪骨或鸡架熬制,清澈见底却滋味醇厚。配上几片青菜,撒上葱花,简简单单却温暖妥帖。我认识一位在外地工作的荣昌朋友,每次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去吃碗铺盖面:“只有这个味道,能让我感觉真的回来了。”
除了这三样招牌,荣昌的街头还藏着不少惊喜。
羊肉格格用的是本地黑山羊,肉质鲜嫩不膻。小蒸笼里铺上红薯垫底,上面码好羊肉和米粉,旺火蒸熟。揭开笼盖的瞬间,香气扑鼻。
猪儿粑这个名字很可爱,实际上是一种用糯米粉包裹馅料的小吃。外皮软糯,内馅咸香,刚出锅时最好吃。
油炸粑在荣昌的早晨随处可见。米浆倒入特制的模具,加入黄豆或肉馅,炸至金黄酥脆。配上一碗稀饭,就是当地人最习惯的早餐组合。
荣昌的小吃都有个共同特点——它们不是为游客准备的表演,而是当地人日常生活中真实的一部分。在这些看似普通的食物里,你能尝到最地道的荣昌味道。或许正如一位老食客说的:“在荣昌,连最简单的食物都带着人情的温度。”
走在荣昌的街头,你会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——这里的老人手上总有活计。或是编织夏布的灵巧手指,或是绘制陶器的沉稳手腕,又或是雕刻折扇的专注眼神。这些看似寻常的手工活,其实是荣昌人守护了千百年的文化密码。非遗在这里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,而是依然在呼吸的活态传承。
第一次见到夏布制作是在一个农家小院。七十多岁的陈奶奶坐在木织机前,梭子在经纬线间飞快穿梭。她笑着说:“我十六岁开始学这个,现在眼睛花了,手却记得每个动作。”
荣昌夏布的制作要经过十几道工序。从苎麻的种植、收割,到剥麻、绩纱,再到上机织造,每一步都依赖手工完成。最考验功夫的是绩纱——把原麻撕成细丝,再一根根连接起来。这个活计需要极大的耐心,手法要轻,心要静。陈奶奶说现在年轻人很少愿意学这个:“坐不住啊,一天也绩不出多少线。”
但夏布的魅力正在于这种慢工出细活。织成的夏布轻薄透气,越洗越白,越穿越软。夏天穿着特别凉爽,古人说的“薄如蝉翼”大概就是这种感觉。如今荣昌夏布不仅用于服装,还开发出工艺品、家居用品等新产品,让古老技艺找到了新的生存空间。
在安富镇的陶器作坊里,李师傅正在拉坯。一堆普通的陶泥在他手中旋转、升高、成形,仿佛被施了魔法。“泥是有生命的,”他说,“你尊重它,它就会回报你美的形态。”
荣昌陶器的特别在于它的胎质和釉色。当地特有的红、白两种陶土按比例调配,烧制后胎体轻薄却坚固。釉色以朱砂红和釉下彩最为出名,特别是那种沉稳的红色,如同熟透的柿子,温润而不刺眼。
刻花技艺更是荣昌陶的绝活。匠人用竹刀在未干的坯体上刻画,线条流畅自然,图案多是本地常见的花鸟鱼虫。这些刻画经过釉色渲染,烧成后呈现出独特的立体感。我见过一个刻着荷花图案的陶罐,每一笔都带着匠人手心的温度。
如今荣昌陶在传统基础上不断创新,既有实用的茶具餐具,也有精美的艺术陶瓷。这种千年技艺正在新一代匠人手中焕发新的生机。
“看扇先看骨,品扇要品画。”这是荣昌折扇艺人常说的话。一把好的折扇,从选竹到成品要经过几十道工序,每个环节都马虎不得。
扇骨的制作最见功力。要选用生长五年以上的楠竹,竹节要均匀,质地要细腻。开料、打磨、造型,每一步都需要精准的手上功夫。好的扇骨打开时要声音清脆,合拢后严丝合缝。
扇面的书画更是折扇的灵魂。荣昌折扇继承了巴蜀文人画的传统,山水、花鸟、书法都能在尺幅之间展现。我认识一位老艺人,他在扇面上画本地风光,濑溪河的垂柳、万灵古镇的屋檐都成了他笔下的题材。“一扇一世界”,他说,“再小的画面也要有气韵。”
现在用折扇纳凉的人少了,但荣昌折扇作为工艺品依然受欢迎。它代表的是一种生活美学——在快节奏的时代里,保留一份摇扇的从容。
非遗保护在荣昌是个现实命题。老艺人逐渐老去,年轻人外出务工,技艺传承面临断层的危险。但让人欣慰的是,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这些手艺的价值。
本地中小学开设了非遗体验课,孩子们可以亲手尝试制陶、织布。文旅融合也给非遗带来了新机遇,游客不仅购买工艺品,更愿意体验制作过程。我见过一个从深圳回来的年轻人,他放弃了高薪工作,回乡学习夏布制作:“总得有人接着做下去。”
非遗的创新也在悄然发生。夏布与时尚设计结合,推出了现代服装;荣昌陶器融入新元素,开发出更符合现代审美的产品;折扇则成为文化交流的礼品。这些变化让人看到,传统不是固步自封,而是在传承中不断生长。
或许正如一位非遗传承人说的:“老手艺就像一棵古树,根要扎得深,枝叶也要向着阳光生长。”在荣昌,这些古老的技艺正以新的方式,继续讲述着这片土地的故事。
记得去年秋天在万灵古镇的石板路上,遇见一对拖着行李箱的年轻游客。他们站在路口犹豫不决,手机地图不停旋转。“该往哪走?附近有什么好吃的?晚上住哪里方便?”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,往往成为旅途中最实际的困扰。这份实用指南,希望能帮你避开这些烦恼,让荣昌之旅更加从容愉快。
三月的荣昌是一幅淡彩水墨画。濑溪河两岸的油菜花开了,金黄色的花海映着白墙黛瓦。空气里飘着细雨,撑着伞在万灵古镇漫步特别有味道。这个季节游客不多,你能慢慢欣赏夏布作坊里织机穿梭,安静地听老艺人讲述陶器的故事。
秋季的荣昌则像打翻了调色盘。十月的阳光把安富陶镇的柿子晒得通红,正好呼应了荣昌陶经典的朱砂釉色。天气不冷不热,最适合在濑溪河生态区骑行。我曾在一个秋高气爽的下午,沿着河岸骑了整整十五公里,沿途的稻田、古桥、水车构成绝美的田园画卷。
夏季虽然热了些,但能赶上荣昌的夜市。晚上凉快下来后,街边小摊都摆出来了,卤鹅的香味飘满整条街。冬天游客最少,如果你喜欢清静,这个时节来能独享古镇的宁静。不过记得多带件衣服,重庆的冬天湿冷难耐。
从重庆主城到荣昌,自驾是最自由的方式。成渝高速车程约一小时,沿途的丘陵田园风光很养眼。我第一次去荣昌就是开车去的,中途还在璧山下来吃了顿来凤鱼。这种随时停车的便利,是其他交通方式比不了的。
高铁其实更省心。重庆西站到荣昌北站只需三十多分钟,班次密集得像公交车。出站后打车到城区不到二十分钟,费用也就二十元左右。记得有次我坐早班高铁去荣昌,还在车上小睡了一觉,醒来已经快到站了。
荣昌城区不大,步行或共享单车就能逛遍主要景点。要去远一点的安富陶镇或万灵古镇,公交线路覆盖很全。出租车起步价五元,本地司机通常很乐意给你介绍哪里好吃好玩。我碰到过一位老师傅,他不仅推荐了地道的黄凉粉小店,还讲了不少荣昌陶的历史典故。
住在老城区能感受最地道的荣昌生活。我偏爱万灵古镇里的民宿,晚上灯笼亮起时,坐在窗前能听见打更人的梆子声。这些民宿大多由老宅改造,木结构、青瓦顶,但内部设施很现代。清晨被鸟鸣唤醒,推开窗就是薄雾中的濑溪河。
新城区的酒店更适合商务出行,价格实惠且交通便利。荣昌大酒店和几家连锁酒店都不错,房间干净服务周到。重要的是周边餐饮选择多,晚上想找宵夜特别方便。
购物的话,荣昌三宝——夏布、陶器、折扇最值得带回家。我建议去安富陶镇的工作室直接购买,能看见匠人现场制作,价格也比景区实惠。上次我在一个作坊里淘到一对茶杯,釉色特别温润,每次用都会想起在荣昌的日子。
夏布制品现在设计得很时尚,围巾、手提包既实用又有特色。折扇作为伴手礼很合适,轻便易带,扇面上的本地风光画特别有纪念意义。菜市场的荣昌卤鹅可以真空包装,带回去给家人朋友尝尝,他们一定喜欢。
荣昌人说话嗓门大,不是生气,是热情。问路时他们可能会拉着你的手详细说明,这种质朴让人感动。记得有次我在巷子里找那家有名的铺盖面店,一位大妈直接领我走到店门口。
现金还是要备一些,特别是逛菜市场或坐三轮车时。虽然手机支付很普及,但那些最有味道的小摊往往只收现金。我习惯在身上放两百元左右,应急足够用了。
雨季来访记得带伞,荣昌的雨说来就来。不过别担心,街边小店都卖那种漂亮的油纸伞,买一把既能挡雨又是很好的拍照道具。上次我在雨中撑着一把当地买的折伞逛万灵古镇,照片发到朋友圈收获了好多点赞。
最重要的建议是放慢节奏。荣昌的魅力不在打卡了多少景点,而在那些不经意的瞬间——看老师傅拉坯时专注的眼神,尝第一口卤鹅时的惊艳,傍晚在濑溪河边看夕阳西下。给自己留些发呆的时间,你会发现这座小城最动人的模样。